食草堂艺术与皮草的激情碰撞
食草堂艺术与皮草的激情碰撞
牛合印从小就爱画画,当了兵后,他一心想考军艺,但考军艺的条件必须是干部。不得已,他报考了军医大学,先实现由兵到干部的转折。军医大学毕业后,牛合印被分配到医院,成了一名妇产科大夫。然而那并不是他的愿望。醉心于艺术的他,经常画国画,练书法。
1992年的全军书画展上,牛合印获得了美术作品的两个一等奖。同一年,牛合印进入了军艺美术系大专班。辗转了七八年时间,牛合印才终于进入了艺术的殿堂,当时他已经30岁了。他不想成为职业画家,也并不喜欢学院派的风格。在北京的三年时间,牛合印大街小巷到处转,逛展览馆,逛特色店面,逛圆明园画家村,他个性化的思维方式渐渐成形。
毕业后,牛合印到了河北电视台,从摄像开始做起,经过记者、编导,一直做到制片人。
1995年一个秋天下午,牛合印在石家庄街头看见一个老头,正在将一张牛皮切割成腰带。“那张牛皮质地好,是手工鞣制的,纹理自然、原始、粗犷。但他的腰带做得太粗糙了。我的心一动,就用30元钱买了一块牛皮。”
牛合印到街上找到了一位鞋匠,他设计、鞋匠制作,花了一上午时间做成了一个采访包。第二天,牛合印背着包去上班。到单位后,这款古朴粗犷又不失简约的牛皮包,受到同事一致赞叹。“我就经不起表扬,又找老头买皮子,后来就转到皮革厂买皮,买五金的配饰。不断地变化着做各种东西,主要是给自己用。那时,我的工资只有800元,每个月我拿出400 元,买牛皮进行手工制作,想起什么做什么。”从此只要一有时间,他就钻到家里的阳台上做牛皮包。
牛合印对手工皮具制作已达到了痴迷状态,经常一做就做到半夜。但他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爱好,又费精力又费钱,妻子实在不能忍受,就把他赶到了地下室。
商业意识觉醒:艺术与实用结合
1997年的一天,牛合印出去打公用电话时,偶遇了一个电视台旧时的同事小郭,他也是学画的,正在开一个小装饰公司。当他问牛合印在农村干什么时,牛合印把他带到自己的工作室。小郭看了牛合印的作品后非常吃惊,很有商业意识的他马上想到开店把这些包卖出去。当晚俩人彻夜长谈,一拍即合,决定开店。
几个月后,小郭找到一个店面。几个人用一辆破三轮车拉着货,还在村里捡了一个大石磨,捡了一些木头、茅草作为装饰、装修材料。1997年9月1日,第一家“食草堂”正式开业,注册名为“食草堂”文化饰品工作室”,同时注册了“丑牛”商标。
“食草堂”的第一笔投资花了800元,即店面一个月的租金。小店生意慢慢步入佳境,两人便招了三个工人,开始复制牛合印的作品,就在店里生意越来越好时,一纸拆迁令让“食草堂”不得不关了门。回到农村后,牛合印的生活又回到过去,买皮,设计,日复一日继续做他的皮包。
在农村养精蓄锐两个多月,牛合印的皮包越做越多。几个人开始坐在一起分析“食草堂”下一步的发展。最后,大家一致认为,食草堂应该给产品重新定位,当实用的商品已不能满足人们需求,而纯艺术市场还没到来之时,能把艺术和实用结合起来,就会有市场。以前设计的产品太以自我为中心,后期的产品应更接近实用。
1998年开春,“食草堂”开始重建。新“食草堂”在店面设计、室内装修、商品陈列、色彩灯光以及皮具的制作工艺上都有了相当的改进。这一年,牛合印确定了“食草堂”一项极为重要的价格策略,就是不降价。“这是一个品牌问题。我们投入了很好的原料和设计,我们的产品是独创的,我们就觉得自己的东西值这么多钱。 ”
辟荒京城 连锁成就辉煌
新店开张后,到了月底结算时,竟然卖了五万多块钱。稳稳当当开张了三个月,牛合印干得热火朝天,可就在这时房东却突然要他退房。拿着房东退还的剩下的房租,牛合印开始寻找新店。祸不单行,石家庄总店也要拆迁了。
多次碰到这样的事,周围的风言风语也传起来了。难道自己就这么倒霉?牛合印偏不信这个邪,要继续把店开下去。就在他绝望之际,却在自己家门口看到80多平方米的大店。一年25万,分成四个季度,一个季度交一次。这次破釜沉舟的举动,让牛合印完全没了退路。如果他这三个月赚不到钱,付不起下季度的房租,就只能回石家庄老家了。开业那天牛合印特别紧张,一直站在旁边抽着烟看着人流。直到晚上店里歇业了他才问营业员卖了多少,“七千多,还不错”,牛合印心里的石头落了地。富有个性、别具风味的质朴真皮包,受到京城众多追求个性青年的追捧。三个月后,牛合印不但赚回了房租,还赚了个衣钵丰厚,名利双收。北京的店有了成功模式后,从西安开始,继而太原、乌鲁木齐、长沙,“食草堂”开始了最初的扩张。
现在牛合印投资修建的一个占地25亩的工厂,已经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手工皮艺设计、研发、生产基地。“食草堂”40多家直营店、500多家加盟店遍布全国各大中小城市,牛合印把自己钟爱的皮艺推向了世界。食草堂手工皮具引领着中国皮具市场的发展趋势。